《三公之碑》,或稱《小三公》,高1.91米,寬1.12米,尖頂,穿項(xiàng),圭形,24行,行40字,728字,字徑約3.5厘米。書法淳古靈秀,有“勁健之氣”。碑額共10字,中間雙鉤陽文書《三公之碑》4字,左邊陰文隸書“封龍君”,右邊陰文隸書“靈山君”。此碑與《祀三公山碑》對稱“大小三公山碑"。為元氏七漢碑之一。
清代沈濤在元氏縣故城村西門外,原漢代八都神壇舊址,訪得此碑。
縣令劉寶楠移往縣城文清書院東屋內(nèi)。與《封龍山碑》《祀三公山碑》《三公御語山神碑》放到一起,嵌到墻壁上。
《白石神君碑》俗稱《白石山碑》。原位于河北省元氏縣25公里的白石山上的白石神君祠;1974年由元氏縣百貨公司院內(nèi)移至正定縣隆興寺內(nèi);1989年元氏縣旅游部門經(jīng)過多方求訪,才于隆興寺內(nèi)訪得此碑,于是與《祀三公山碑》一起運(yùn)回元氏縣,重新移置在距縣25公里的封龍山上,并建碑樓加以保護(hù)。
《白石神君碑》立于漢靈帝劉宏光和六年(183年)。系常山相南陽馮巡、元氏縣令京兆王翊所立。碑通高2.4米(座已失)、寬0.81米、厚0.17米。額題為“白石神君碑”五個(gè)篆字,碑文隸書,共14行,行35字。圓首,有額,無穿。有碑陰題記,碑陰為隸書,碑陰隸書與碑文同時(shí)所刻。碑文內(nèi)容前為序文,后為頌銘。